吃播的兴起
"吃播"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词,是指的是主播通过网络平台,向屏幕后的各位网友,展示进食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网友可以与主播互动,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主播,可以进行点赞、评论或者打赏。似乎只要吃东西就可以挣钱,这让不少人都趋之若鹜。
但是事实上,"吃播"作为一种非常受捧的直播方式,同行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,人潮即钱潮,各大主播为获得流量,不断在从食物内容、进食方式等方面创新来招揽人气。所以吃播的内容生产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,加之各大直播和视频平台的兴起,想要在众多主播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,下文为我所归纳的几点"吃播"吸引观众的主要方式。
- 暴饮暴食:通常这类主播都是面容姣好、身材消瘦,但是都是不折不扣的大胃王,比如爆红木下佑香、密子君等。其体型与食量并不对等,从而形成了反差,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。
- 多样的食物种类:不少主播通过选取特定的食物种类来吸引观众海。或者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,以挑战各种非常规食物获得人们的关注。
- 场景布置:目前,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"助眠型"吃播,是利用高品质的音响、摄像等设备,清晰的播放主播咀嚼食物的声音,从而达到助眠的目的。唤醒了观众多方位的感官(视觉、听觉)。
"吃播"的这种直播形式已经在全世界广为传播,也没有对"吃播"明晰专业的界定。李艳春(2014)提到社会交换的形式有两种:协商型交换和互惠型交换,而"吃播"加偏向于互惠型交换。从社会交换理论介入,"吃播"就是主播和网友之间,非物质和物质之间的交换,主播通过直播进食过程满足观众们的猎奇心理和感官刺激,而观众则回以点赞或者直接的物质奖励。
不同视角下的"吃播"
亚文化视角下的"吃播"
亚文化是人类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。目前,学界也有关于吃播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讨论。约翰·费斯克(2004)认为亚文化从一个文化整体里孕育出来,既与母体文化有一致性,又有其特殊性的文化。吃播文化的主要是在年轻群体中传播,受众主体只是社会中一个年龄阶层,因此可以认为"吃播文化"的确是一种亚文化。胡兆雪(2017)通过分析"吃播"过程中的"弹幕"文本,分析青年亚文化圈的特性,得出"吃播"能够实现自我参照、社会互动、进行评价、获得陪伴、实现情感诉求等满足。
但是"吃播文化"也不是完全脱离于主流文化的。荣艺(2017)认为私密的后台饭桌文化被搬到观众面前,这是一种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变。李宇婧(2010)指出传播者和接受者会借助网络形成双向互动。由于网络十分快捷,普通大众更容易对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表达赞赏或否定个人态度,成为文化和信息的生产、传播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,逐渐摆脱了的单一接受的角色。
整理亚文化视角下的"吃播文化",笔者发现目前研究都表示"吃播文化"的确是一种亚文化的存在,"吃播文化"一大特点就是该文化并不是单向传递,而是十分注重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,在这过程中,该文化也就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,从而得到发展。
传播学视角下的"吃播"
传播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。该流派认为,人类社会中出现的文化的变化,是从源社会往其他社会传播的原因。吃播文化是起源于韩国,传播至中国,在中国兴起。目前,从传播学视角下的"吃播"研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,是什么原因造成了"吃播热"
张雨梦(2017)认为"吃播热"的原因有二,首先"吃播秀"的内容满足受众需求,其次吃播秀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。冯丽卿(2017)提到三点:各主播都有个人风格;直播内容满足观众需求;网络技术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。也有学者表达了"吃播文化"的忧思,曹曦冉(2017)认为"吃播"其实是孤独和狂欢的结合,"吃播"在带给受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、精神生态的失衡等问题。
梳理传播学视角下的"吃播文化",我们发现"吃播文化"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引起热潮可以从三方面来看:对于观众而言,首先是其直播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;对于主播而言,"吃播"门槛较低且回报较高;最后,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"吃播文化"传播速度快,传播范围广。
"吃播文化"在中国蓬勃发展,它的兴起意味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但是同样反映了人们逐渐更依赖于虚拟社会,而非现实社会的趋势。